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邓小平与六安

发布时间:2024-08-26 09:46:29 审稿:宣传教育科 作者:钟 华 浏览:929 次
【字体大小: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回望伟人一生,他曾两次踏足六安,两度题词六安,他对六安发展给予的支持与关注,对六安人民给予的关怀与厚爱,一直铭刻在六安人民心中。

 一、千里跃进大别山,军民团结鱼水情

 邓小平半世生涯戎马间,沙场百战谈笑过。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在这段光辉历史中,他曾在六安坚守阵地、坚持斗争,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为扭转战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敏锐把握成熟战略时机,决定开展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根据党中央“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4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根据党中央指示,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于8月7日兵分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启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邓小平向各部队发出指示:“要求全体人员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兄弟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在皖西作战的第三纵队英勇作战,于9月2日起相继解放六安、金家寨、霍山、舒城等多座县城。接连胜仗打的国民党措手不及,蒋介石迅速召集重兵,兵分多路妄图将刘邓大军“剿杀”在大别山区围网中。10月初,国民党调集重兵于光山、新县等地,企图合击刘邓主力。刘伯承、邓小平即令在豫南作战的三纵“迅急回师,放手歼敌”。三纵七旅、九旅冒雨兼程、隐蔽东进,于10月8日晚上赶到六安县张家店,与八旅将逃窜的国民党八十八师团团包围,经过两日围攻,全歼国民党八十八师及六十二旅。张家店战役是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地区斗争新局面。12日,党中央向刘邓大军发来贺电,号召“继续努力,团结全党全军,克服困难,完成伟大战略任务”。

 刘邓大军靠着几场胜仗在大别山区站稳了脚跟,引得国民党极为惊慌。11月下旬,蒋介石专门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命令主任白崇禧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优势围攻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认真分析敌我情况后,商议决定采取“避战”的方针,实行分兵战略,同时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由于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更为艰苦,刘伯承与邓小平都争着要留下来。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就这样,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等人率前方指挥所留在了大别山与敌周旋。12月30日,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进驻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在这里过了元旦。

 当地群众得知邓政委来了激动不已,自发送去不少羊肉、鸡、米花糖等慰问品,想着让首长过个好节。邓小平看到后不但不收,还吩咐下属立即把东西退还群众,指出“接受群众的慰问品要分时间、地点。这里是新区,主要任务还是要为群众多办好事,眼下还不是接受慰问品的时候。”期间,他还专门调查了老乡反馈的耕牛被部队牵走一事,督促部队连夜物归原主。他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生根的大事”。在邓小平群众路线的实践中,部队的一切行动都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清匪反霸,开展土改,帮助恢复发展生产,获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广大群众积极支前生产、参军参战,形成了军民团结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重返故地话情谊,心系老区促发展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深刻阐述。建国以后,邓小平同志曾重返六安视察指导,对六安地区农村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要求当地党委、政府以实事求是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搞好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1960年2月19日至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来到安徽视察工作,首站便视察了六安金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临六安。在金寨县梅山水电站宾馆一楼大厅,邓小平一行听取当地党政领导同志的汇报,详细询问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听到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县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10万亩良田,人民群众现在遇到自然灾害生活困难时,邓小平说:“金寨人民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革命战争年代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今天为社会主义建设又淹没了10万亩良田,我们的地方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度过灾荒。”他要求当地党政领导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解决困难,科学生产、切忌蛮干,解决好人民群众吃饭问题。

 针对大别山区山多地少特点,邓小平指出:“山区耕地面积少,山场面积大,要抓好见效快的绿化造林工作,比如福建省山区有一种桉树,成林快,树干直,不妨引进栽培、推广。还有其他方面适合山区的多种经济生产也要抓,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当天上午,邓小平手持拐杖,在夫人卓琳和其他人员的陪同下登临梅山水库大坝,波光潋滟的如画美景中,邓小平同志听着陪同人员的介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离开时,他嘱咐当地党组织和梅山水库负责人,要管好水库、用好水库,为农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安徽是农村改革包产到户的发源地,凤阳小岗村“18个红手印”家喻户晓,但全国最早、公开、大面积实行包产到户的县则是原属六安的肥西县。

说起农村改革,就不能不提邓小平的得力干将万里。1977年,61岁的万里临危受命,“空降”安徽,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主政安徽的前三个月,几乎跑遍了全省各个县、市和农村。在深入调查安徽农村极度贫困的现状后,万里走上了一条铤而走险的路。他牵头起草了“省委六条”,强调“允许根据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等”。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灾,万里提出: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荒灾。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肥西县山南区率先贯彻落实“省委六条”和“借地渡荒”精神,大胆地将借地转为包地,研究制定出“四定一奖”责任制(定土地、定工本费、定工分、定上缴、定奖赔)包田到户秋种办法,进行“包产到户”的尝试和探索。

1979年2月,安徽省委经过实地调查,顶住压力肯定了山南区的做法,包产到户的春风随后吹遍整个六安地区。至1979年底,六安地区已有80%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其中实行包产到户的有7491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16.8%,成为全省包产到户的最多地区。

邓小平对安徽农村改革的做法表示赞许,他在1980年5月31日与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当地的具体条件和群众的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

在邓小平的肯定下,中共中央连续发出多份重量级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合法身份。自此,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三、两度题词为六安,革命传统永难忘

改革开放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却两度为六安题词。这倾注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关心,对革命老区的关怀的题词,成为了六安这方红色热土永不忘却的历史印记。

1982年,为缅怀历史、告慰英烈,六安县委计划在六霍起义第一枪打响地独山镇兴建六霍起义纪念塔。在谋划过程中,有人就提出能不能试试让邓小平同志题个词,大家一商议就决定给邓小平写信。5月17日,六安县委党史办主任鲍劲夫带着这封以六安县委名义发出的请求题字信函专程前往北京。信函几经辗转呈至邓小平面前,邓小平同志大笔一挥,写下“六霍起义纪念塔”七个大字。6月2日,这幅包含着邓小平同志对革命老区人民深厚的感情,对老区建设的关心与支持的亲笔题词连同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给安徽省委办公厅的回信一起转交到了六安县委的手上。

收到邓小平同志题词后,六安县委便开始着手在独山修建纪念塔,后因多种原因项目停工。1999年,原县级六安市克服财政困难,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捐款,多方筹集资金在城区修建六霍起义纪念塔。时值六霍起义胜利70周年之际,第一座六霍起义纪念塔建成(现位于滨河公园内),尘封多年的邓小平同志题词首次与皖西人民正式见面。

不久,独山纪念塔建设工程又重新提上日程,独山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发捐款70多万元,在独山镇拦头山上修建了第二座六霍起义纪念塔。该纪念塔以独山暴动为主体,分为塔碑、塔主体、浮墙三部分,其中塔碑正面同样刻有邓小平亲笔题词“六霍起义纪念塔”。

1649792619.jpg

 

邓小平同志另一幅亲笔题词缘起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一次金寨之行。

1977年11月7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到金寨县看望离休老红军。座谈会上,有些老同志提出希望建个纪念馆,用于铭记老区革命斗争历史。听到老红军饱含深情的请求后,万里当即就对当地县领导说:“选几个秀才,组织一些人,写一下革命斗争史,搞个纪念馆,进行传统教育,将来也可以给外宾看”。

在万里的指示下,金寨县开始白手起家谋划建设纪念馆事宜,没有经验就外出取经,没有经费就向上争取,没有史料就自己征集,在多方协同努力下,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历时3年,于1983年商南立夏节起义爆发54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期间,为了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金寨县委一方面致函罗荣桓元帅夫人、金寨籍开国大校林月琴,同时又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兵分两路委托帮忙联系邓小平题写馆名。

接到请求后,邓小平当即题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由林月琴转交万里办公室,后通过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带回安徽,转交给金寨县委。1983年,时值商南立夏节起义爆发54周年之际,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的亲笔题词被放大烧铸成黑色陶瓷牌匾,镶嵌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主楼楣额之上,见证着博物馆40多年来的红色血脉流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立后人。如今,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邓小平,回望他与六安的情缘,感恩他对六安这方红色热土的关心、关怀,怀念他给六安人民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珍贵历史记忆。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时代伟人,沿着他的足迹接续奋斗,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